重磅万字长文:关于货币体系最全的框架, 弄懂“钱的那些事儿” 海珠人网站:源自网络2018-01-06 扑克投资家文章整理海珠人网站大红花 共有五部份 续前页第一部份 第二部份 银行放贷是直接动用了客户的存款了吗?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 银行如果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 会直接动用其负债端的客户存款吗? 或者,会直接动用资产端的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存款吗? 存在“银行利用存款来放贷款”认识误区的人,就是迷糊在这里! 事实上, 银行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与客户存款根本没有关系, 而是通过“无中生有”的凭空记账方式进行的, 不会去直接动用资产端的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等其他项下的资金, 更不会从负债端去动用客户存款项下的资金。 而且,银行在资产端凭空发放贷款, 还会在负债端新创造出存款来。 这种凭空记账, 这种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银行业务、银行会计的“独特魅力”, 也是银行业务与其他行业单位业务的根本区别所在。 具体来讲, 银行凭空记账给客户发放一笔贷款, 结果是: 资产端新增了一笔客户贷款(借记客户贷款), 同时负债端等额新增了一笔客户存款(贷记客户存款), 账务自动保持平衡。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这笔贷款业务, 会给银行派生出以下两项工作: 1、由于贷款新创造出客户存款, 为了满足央行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该银行需要依据新增存款金额和适用的法准率, 增加在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款。 这个新增的法准资金从何而来呢? 此时,就需要动用该银行资产端存放于央行的一部分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将之转由超准转换为法准; 或者,动用一部分存量库存现金, 用来上缴央行作为法准。 但务请注意,这种资产端的资金动用(形态转换),并不是贷款业务在动用, 而是由于贷款创造存款之后,因为需要增加缴纳法准在动用。 2、如果客户在获得贷款后, 存款资金不提现, 也没有转账到其他银行,则是发放贷款银行普遍喜欢的“存款留存体内”或“体内循环”情况。 但因为客户开展相关交易的需要以及受托支付要求, 贷款创造出的存款可能会离开本行去到他行。 这个需要转走的资金又是从何而来呢? 此时,放贷银行的账务处理是, 负债端少了这笔客户存款, 同时因为需要跨行资金清算, 资产端等额少了存放央行的准备金存款或存放同业款项,但资产端的客户贷款并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贷款发放后, 由于客户存款流到他行, 这会等额减少本行的准备金或同业资产。 对于收款银行来说, 负债端多了一笔客户存款, 同时资产端等额增加了存放央行的准备金存款, 乐见“他行为我行做贡献”。 同样请注意,这种资产端的资金动用(减少)、负债端的存款走掉,并不是贷款业务在动用,而是由于贷款创造存款后,存款去到他行的资金清算在动用。 有人可能会追问, 银行可以凭空记账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 形式上犹如“空手套白狼”,会不会无节制进行? 这个问题很好, 也正是现代银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必须从严加强银行监管约束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面提到的法定准备金要求以外, 银行还要接受资本充足率监管、流动性监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约束, 在一定时段内或时点上, 满足相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要求, 否则会招致监管惩处,甚至引发经营失败。 因此,银行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不可能是无节制的。 比如资本充足率监管, 银行为了实现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类风险加权资产(RWA)规模持续增长, 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如8%、11.5%), 在权益项下配置足够的资本, 包括股东投入、利润留存、发行资本债券等。 再比如流动性监管, 银行在开展贷款等相关资产业务的同时, 必须根据品种、期限和规模状况, 在负债端相应保有足够的流动性负债支持, 包括客户存款、央行再贷款、同业负债、债券等。 除了监管约束以外, 银行发放贷款(以及开展其他资产业务), 还有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就是所谓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即要有贷款需求, 以成全银行的贷款供应。 毕竟,服务实体经济, 是银行经营发展的根本, 脱离了来自实际经济的资金需求, 银行业务就成了“空中楼阁”, 纵使会计复式记账再精妙无比、 再讲究平衡,也无济于事。 银行把存款的一部分交法定准备金,剩余的放贷款
这个认识误区也很常见: “银行把存款的一部分用于交法定准备金, 剩余部分用于放贷款”。 根子还是出在“实物货币观”和“收支思维”, 以及不了解银行会计复式记账。 你看,客户把1万元现金存入银行, 或者将1万元存款从A银行转账存入B银行, 对于收到存款的银行来说, 客户存款增加了1万元, 但由此也需要增加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假如法定准备金率为10%, 则1万元存款当中,需要拿出1000元给央行“锁起来”, 还剩下9000元,银行就可以用于发放贷款了。 假如这9000元全部贷出去, 且创造出的客户存款全部都留存在本行, 则贷款增加9000元, 同时新创造出存款9000元。 以上推演,似乎有理,实则大谬! 首先, 从会计处理来看,账务无法平衡。 一方面,该银行资产端是1000元的法定准备金和9000元贷款; 另一方面,负债端是1万元的“初始存款”和9000元新创造的存款。 1万元的资产对应1.9万元的负债, 显然是记账出问题了。 其次,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假设该银行只有这1万元的“初始存款”,在缴纳10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给央行“锁起来”后, 说银行只能据此动用和发放9000元的贷款, 这是完全错误的: 一是如前文所述,放贷款不会直接动用这9000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 并不是资产端的一笔存量资金形态转换; 二是事实上,该银行可以发放远远超过9000元的贷款,并创造出远远超过9000元的存款。 奥妙究竟在哪里呢? 还是从这笔1万元“初始存款”的记账开始。 客户存入1万元后, 银行资产端记账增加1万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 同时负债端记账增加1万元的客户存款, 两端保持账务平衡。 切记切记,复式记账之所以叫“复式”,就是同一笔业务,借、贷两边都记。 这种情况下, 只要客户不提现、不转账,这1万元的存款就会始终记录在那儿, 不可能被动用, 也不可能“拿出其中的1000元去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是在动用银行资产端记账的1万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从中拿出1000元。 也就是说, 缴纳法准后,银行资产端的1万元拆分成了两个子品种, 分别为:1000元的法定准备金存款, 以及9000元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 这个动用,与银行负债端那1万元客户存款完全没有关系,更不会导致存款金额减少。 特别提醒:大家留意了:全篇文章的重点 接下来, 如果银行发放贷款, 此处务必要注意, 银行并不是在动用那9000元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来放贷,更不可能动用已被央行“锁起来”的1000元法定准备金存款, 而是“无中生有”式的凭空记账放贷, 并由此在负债端新创造出等额的客户存款来。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该银行可以一次性最多发放9万元的贷款。 怎么会是变戏法似地一次性能放贷9万元? 这是因为, 在前述记账的基础上, 银行资产端只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即可。 发放9万元贷款, 会同时创造出9万元存款, 按照10%的法准率, 银行资产端需要缴纳9000元的法准, 正好前面有9000元的准备金存款或库存现金, 全部都用上由央行“锁起来”,一分钱不多,也一分钱不少。 综合上面两笔业务 如今该银行的记账情况为: 资产端有9万元贷款和1万元法定准备金, 负债端有1万元的“初始存款”和9万元的新创造存款, 两端均为10万元,账务继续保持平衡。 1万元的“初始存款”, 竟然在银行这里一下子变成了1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 9万元客户贷款和10万元的客户存款, 其实这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货币乘数”原理。 当然, 如果考虑到现金备付、客户提现、跨行转账、监管要求等现实因素, 任何银行都不可 能将“货币乘数”发挥到最高限。 以上假设的是, 银行发放贷款创造出来的全部存款都是在本行“体内循环”。 实践中, 一笔贷款创造出等额存款后, 客户可能转账去了他行, 这种情况下,(会计复式记账原理:同类科目有增有减,异类科目同增同减) 就会导致银行资产端的一增一减: 增,是银行贷款资产的增加; 减,是因为跨行资金清算而减少准备金存款(或同业资产,如有)。 (同是资产类的科目:借:银行贷款,贷:准备金存款) 作为一家银行而言, 每天开展各类业务, 结果是资产、负债有增有减, 资金有进也有出, 关键是要持续满足监管要求和保持结构平衡合理: 1、用于缴纳法准和资金清算的准备金存款要足够使用。在负债端有很多种供应准备金存款的资金来源,其中“拉存款”是人们最熟悉的方式。 2、库存现金不能保有过多。现金是非盈利性资产,且需要成本投入,银行通常是根据客户提现的经验值,按照存款规模的1%-3%保持现金备付。 3、贷款(以及其他资产业务)增长要量力而行。受到的现实约束包括市场容量、盈利目标、资本充足率约束、风险管控能力、流动性要求等等。 总而言之 只要弄明白什么是现代信用货币, 只要熟悉银行会计的复式记账基本原理, 就能搞清楚货币银行运作的实践, 不会说出“银行把存款的一部分用于交法定准备金,剩余部分用于放贷款”这类错误的观点,避免一些无谓的分歧。 共有五部份,第二部份已完,请各位继续阅读第三部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