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万字长文:关于货币体系最全的框架, 弄懂“钱的那些事儿” 海珠人网站:源自网络2018-01-06 扑克投资家文章整理海珠人网站大红花 续前页第三部份 第四部份 二、央行超发货币了吗? 说完印钞机,
接着说所谓“央行超发货币”。 如前文所述, 央行是通过开展相关资产业务, 供应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主要有两个部分: 1、是现金,包括银行库存现金和流通中的现金; 2、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相关资产业务, 创造存款货币,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要在央行保有足够的准备金存款, 以满足缴纳法定准备金、客户跨行转账等需求。 容我猜测, 人们口中的“央行超发货币”, 可能是有两重含义: 一是央行直接超发基础货币; 二是因为基础货币供应充足, 助力商业银行开展相关资产业务,结果超发存款货币。 重点(中国央行我外汇存款基基础) 就“央行直接超发基础货币”而言, 人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 且央行基于外汇管理和汇率稳定而持续购入外汇, 以外汇占款作为主贡献所带来的基础货币规模持续快速上升。 2000年是3万亿元, 如今是30万亿元。 为了控制商业银行据此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保持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 央行采取了多种手段措施, 包括曾发行央行票据对冲, 以及实行较高比率的法定准备金率“冻住”一部分基础货币。 就“银行超发存款货币”而言, 人行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我国M2是12万亿元, 如今是165万亿元。 看到如此巨大的增量和增幅, 很多人可能就会情不自禁指责: 对!这就是银行“超发货币”,结果造成多年来房价持续上涨的证据。 基础货币供应、 存款货币创造、 房价上涨 ,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研究很多,见仁见智。比如: 1、有人认为,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基础货币、存款货币大幅增长, 但各年份的物价水平表现并没有失控, 相反总体上保持状况良好,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并不突出。 如果以结果来说事儿, 表明货币没有超发,总量基本是合适的。 2、也有人认为, 这些年来人们最关心的商品房销售价格, 并没有纳入通常用于衡量物价水平的CPI、PPI等指标中。 而大家都知道, 房价的确涨幅很大,“货币超发”毫无疑问是主要原因。 无意就此主题深谈, 事实上关于房价上涨原因的争论从未停歇, 各方似乎也难以形成共识。 本文主要是想通过梳理货币供应基本原理, 澄清“央行开动印钞机超发货币”的认识误区, 以及强调“货币超发”并不是一个相对清晰和可供讨论的概念。 必须要说一句, 关于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其实你我他这些普罗大众, 都是直接参与者和贡献者。 日常最熟悉的莫过于企业贷款、 住房按揭贷款, 当我们因为资金需求而与银行发生这些交易时, 新的存款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了。 一个巴掌拍不响, 如果一定要打“货币超发”的板子, 这板子究竟是该打在供应方的银行身上? 还是打在需求方的你我他身上? 当然我也知道, 人们口中的“央行开动印钞机超发货币”, 可能只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 或是半开玩笑的说法, 主要是借此吐槽物价上涨, 尤其是房价的持续大幅上涨。 但懂者自懂,可许多人并不明白货币基本原理, 这一说法无疑是有着很大误导性的, 甚至还会造成不明就里的情绪化宣泄。
余额宝导致银行存款流失? 这一观点常常见诸网络报端, 首先要说的是, 它不够准确, 对于不熟悉存款货币和会计记账原理的人而言, 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当今时代, 各类投融资活动丰富多彩, 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令人眼花缭乱, 甚至有些结构化的设计安排犹如天书。 然而, 正所谓“大道至简”, 无论真实的金融世界如何复杂, 我们都可以立足于货币基本原理角度, 将各类投融资活动划分为三大类: 一是创造货币型, 二是货币存量转移型, 三是导致货币消失型。 比如, 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 认购企业发行的债券等, 就属于货币创造型; 社会公众认购企业发行的股票或债券, 民间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等, 就属于货币转移型; 政府发行债券并将募集资金归集到国库、 银行向企业和个人发行股票或债券等, 就属于导致货币消失型。 余额宝是什么? 既然说“余额宝导致银行存款流失”是个误区, 首先来看看余额宝究竟是什么。 本着“找源头、读原文”的原则, 我们登录天弘基金公司网站, 可以看到关于余额宝的介绍, 要点如下: 1、余额宝货币基金全称“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 是由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的一款货币型基金,基金代码000198。 2、天弘基金是余额宝货币基金的基金管理人, 并在支付宝等平台或移动客户端上设置天弘基金网上交易直销自助式前台, 用户转入余额宝的资金, 即购买了余额宝货币基金, 并享有及承担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和风险。 3、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 如国债、 中央银行票据、 银行定期存单、 政府短期债券、 企业债券、 同业存款等 短期有价证券的基金产品。 大名鼎鼎的余额宝, 规模高达1.56万亿元( 根据该基金三季报,2017年9月末基金资产组合总计人民币1,560,405,697,598.30元)、 日益呈现出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余额宝, 乃是芸芸众生通过支付宝平台或网上直销渠道, 一笔一笔认购累积出来的中国目前最大单只货币基金也! 关键词之一是这个“认购”。 我们知道, 许多老百姓包括你我他, 大都是出于追求更高回报的考虑, 将手头的一些闲余资金, 可能是自己直接持有的储蓄存款, 也可能是存放于自己支付宝虚拟账户中的资金(实际体现为支付宝在银行的单位存款), 转去认购了余额宝。 因为中国人口多, 投资理财意识渐浓, 众人拾柴火焰高, 短短几年之间, 便造就出了余额宝这个不小的奇迹。 也就是说, 从认购余额宝的资金源头看, 是居民储蓄存款或支付宝在银行的单位存款。 关键词之二是余额宝的“投资”。 人家介绍得很清楚, “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 如国债、 中央银行票据、 银行定期存单、 政府短期债券、 企业债券、 同业存款等 短期有价证券的基金产品”。 查阅余额宝的三季报, 截至2017年9月末的1.56万亿元巨资中, 主要投资了四个类别: 1、最大的一类是“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 余额达到人民币13,592.5亿元, 占到基金资产组合的87.11%。 什么意思呢?
余额宝从千千万万人们那里募集过来的存款资金, 绝大部分还是用于银行存款了, 但是有两点会发生变化: A\ 原来是千千万万人们或支付宝在银行的存款, 如今转换成了余额宝在银行的存款, 存款主体变了, 相应在银行的存款品类(记账科目)也变了。 B\ 存款的利率变了, 因为余额宝归集巨额资金后, 在银行面前“腰板硬”, 议价能力强于众多零散个体, 可以要求银行提高定价和支付更多利息。 正是因为这一点, 老百姓们普遍夸赞余额宝而贬低银行。 2、第二大类是“固定收益投资”, 披露信息显示投资品种全部为债券, 余额为1228.7亿元 ,占到基金资产组合的7.87%。 这里要展开细说一下, 大致有四种情况: A\ 如果余额宝是直接认购政府新发债券, 因为政府债券募集资金要进入国库(存放央行), 就会导致等额的存款货币消失, 只有待后续国库资金出库下拨或招标存放银行, 存款货币才会又回到银行的相关存款账户。 B\ 如果余额宝是购买了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 这相当于银行的债券资产、 存款负债同时等额消失(可以将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原理上类似于客户归还银行贷款。 C\如果余额宝是购买了商业银行自己发行的金融债券,
这会导致余额宝所持有的等额存款货币消失, 转为在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应付债券”科目记账。 待后续金融债券到期, 存款货币又会回到余额宝。 D\ 如果余额宝是购买了政府、商业银行之外的其他主体发行或持有的债券,
则相当于将所持有的等额存款货币存量, 转移给了债券发行或出售方。 3、第三类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余额为759.2亿元,占到基金资产组合的4.87%。 这是余额宝与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投资,
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与商业银行开展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 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融资, 这会导致等额存款货币消失, 转为在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卖出回购”科目记账。 待业务到期后, 存款货币又会回来。 二是与非银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 这属于存款货币的存量转移, 业务到期后又会转回到余额宝。 4、第四类是“其他资产”,占比0.15%,可忽略不谈。 也就是说, 从余额宝的资金运用看, 要么是带来存款货币的存量转移, 要么是导致存款货币消失, 要么是导致一定时段内存款货币消失、 但业务到期后存款货币又会回归。 小结一下, “余额宝导致银行存款流失”这个认识是不够准确的, 很容易误导人。 事实上, 余额宝募集资金的绝大部分, 还是用于银行存款, 我们可以形象地说, 余额宝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存款转换器”。 对于这种高达1万多亿元的存款转换现象, 究竟有什么好处、 存在什么风险, 未来将如何演化, 政策措施该如何应对, 值得每一位感兴趣的人士持续关注和研究。 共有五部份,第四部份已完,请各位继续阅读第五部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