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常识 首页 > 金融常识
重磅万字长文:关于货币体系最全的框架,弄懂“钱的那些事儿”!第五部份(共有五部份)
2018-01-09 15:12:25

重磅万字长文:关于货币体系最全的框架,

弄懂钱的那些事儿

海珠人网站:源自网络2018-01-06 扑克投资家文章整理海珠人网站大红花

 

续前页第四部份           第五部份

 

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吗?


房地产历来热闹,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

可谓是举国关注的焦点话题。

房地产市场行情和相关政策的变化,

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面对我国房价持续上涨,

不少人抱怨货币超发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


从货币基本原理看,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看法。


蓄水池的基本含义,

通俗讲,

应该是说外部来了很多的水(比如天上降雨、上游来水、水管注水等),

作为主动或被动的应对措施,

人们通过池子将大量的水蓄住,

可能是阶段性蓄住,

也可能是长期性蓄住,

反正是要阻止这些水在短时间内集中流出去,以免造成危害。


如果这一理解靠谱,

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观点,

意思大概就是讲,

房地产作为一个经济活动领域,

已经或正在蓄住大量外来的货币,

使得这些货币短时间内无法集中外流到其他经济活动领域去兴风作浪

当然,

考虑到现实中每一分钱都是有其主人的,

我们也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更直白地理解,

这一观点可能是在说,

社会上大量的钱,

都被房地产行业给赚进腰包了。



房地产虽然人人都熟悉,

但如果细致去看,

实际是一个非常专业和复杂的行业领域。


1
、从实体角度看,

有关土地的产权、拆迁、收储、招拍挂、六通一平

以及房产的建筑安装、装修设计、宣传销售等等,

每一个子门类都可以说是精深学问。


2
、从金融角度看,

则要相对简单一些。

一方面,无论是土地,还是土地上的房屋,

都可以用来向商业银行抵押或质押融资;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将土地或房屋(或相关受益权)作为标的,

开发设计相关投融资产品,

并推动金融交易和资金流转。



不妨通过我们最熟悉的三项实例来看一看:



1.国有土地出让。



造房子,首先得要有符合基本条件的土地。

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

分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

城镇里若要建造商品房(包括居民住宅和商业用房),

必须依法申请国有土地使用权

(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其中人们最熟悉的模式就是拍卖竞购。


这些年来,

土地拍卖相当火热,各地地王频现。

查阅财政部网站公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数据,

2016年度达到35639.69亿元。

这意味着什么?

从货币原理来说,

意味着2016年度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导致购地主体所持有的35639.69亿元存款货币从商业银行账上消失,

缴进了国库。

当然,财政部门不会只收不支(但收支两条线),

国库资金支出时又会带来货币回归,

只是财政直接给付的对象不再是购地主体,

而是进入大账统筹安排使用。


如此看来,

热闹非凡的国有土地出让,

给货币带来的直接效应,

乃是存款货币消失(国库增加收入),

而后又随着财政支出回归银行账户。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

好像也看不出其中有什么蓄水池的效果。


2.房地产开发。


拿到土地,

就可以着手开发并在上面盖房子。

然而,

开发地产盖房子是要花钱的,

无论是地底下的土方工程,

还是地面上的建筑安装,

以及后期的内部装饰,

都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

在此过程中,

开发主体除了按照政策规定和根据自身情况投入自有资金以外,

往往都需要进行外部融资,比如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债券募资等。


实践中,

银行针对房地产开发环节发放的贷款品种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是土地储备贷款,

即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借款人仅限于负责土地一级开发的机构。

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

即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开发、建造向市场销售、出租等用途的房地产项目的贷款。


无论以上哪个品种的贷款,

都属于存款货币的创造。

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一个伴随着存款货币创造的过程。

这些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

并非呆在所谓的房地产行业蓄水池中,

而是根据房地产开发的客观需求,

流向各种类型的采购对象,

比如支付勘测设计费、发放建筑工人工资、采购钢筋水泥等等。


3.
房产抵押贷款。


开发商几经努力建好房子之后,

包括居民住宅和商业用房

,就会推向市场销售(当然也有自建自用的)。

一方面,

这是开发商的主营业务,

是实现投入产出的正常安排;

另一方面,

也是社会公众消费和投资的重要途径,

借此获得办公或居住场所,

或者希望从价格上涨中投资获利。

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以及预期自我强化,

持续激发我国老百姓的购房需求,

一度曾让按揭贷款成为银行贷款增量的主力。


如果购房者财力雄厚,

一次性付清房款,

这在货币意义上,

属于存量存款货币从购房者向卖房者的转移。

但就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案例看,

购房者因为政策或财力限制,

通常都是购房时只支付一部分房款,

剩余部分向银行申请贷款支付,

具体品种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商业用房贷款。

这也属于存款货币的创造,

伴随着房子销售过程进入了开发商的银行账户。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

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拿地、建房、销售,

是在从事暴利经营,

但如果我们认真翻看上市房地产企业(如万科、恒大、保利、绿地等)的财务报告就会发现,

这些公司的毛利率、ROE和净利润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

360行里只能算是中等偏上水平。

为什么是这样呢?

主要原因是房地产企业的各类成本费用也不低,

包括土地成本、开发成本、人员工资、财务费用等等。


综合起来,房地产行业并非一个巨大的货币蓄水池,更好的理解似乎应该是:


1、既像是一个巨大的货币收割机(主要体现在土地出让),

将不少存款货币收归国库。


2、又像是一个巨大的货币创造器

通过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业务,

新创造出了大量的存款货币。

虽然作为盈利能力总体不错的行业,

这些年来房地产业赚取了不菲的利润,

但不容忽视的是,

相当部分的货币并非在房地产业,

众多与房地产相关联的行业和人员参与分享了这场货币盛宴。


  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
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绝对规模雄冠全球,

最高峰时曾接近4万亿美元(20146月末余额39,932.13美元)

面对这相当大的一笔钱,

有人忍不住提议,

与其让巨额外汇储备趴在央行账上闲置

不如拿出一部分来分给老百姓,

尤其是用于帮助那些收入不高生活困难的群体。


多么朴实而富有爱心的想法!

你看

,一方面社会上有许多人因为贫困、失业、疾病等困难没有钱花

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又手握超过3万亿美元的巨资没有花出去

横竖怎么看都觉得不尽合理,应该考虑进行适当调剂。


然而,出发点好的想法,

未必就是正确的想法,

因为背后往往是对基本原理的误解。

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的想法,

就是对货币基本原理的误解。


不妨先回顾一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

俗话讲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一国官方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

基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该国拥有足够的国际清偿力,

主要是用于进口支付和偿付外债,

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外汇储备还可以用于防御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投机攻击,

这方面我们印象最深刻的,

是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英镑危机和泰铢危机,

由于官方所持外汇储备弹药不足

市场投机力量最终得逞狠狠赚了一笔。


但外汇储备不是本币,

并不能由本国银行体系通过开展相关资产业务凭空记账创造出来,

更不会从天而降,

而是需要设法从国外弄过来。


改革开放后,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出口创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热门词汇,

讲的就是当时国家外汇资源较为稀缺,

因此有必要动员各方力量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通过出口商品和服务,从国外换回外汇资源。

当然,除了出口创汇,能带来外汇资源流入的,

还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举借外债、境外发行股票,

甚至在国际市场卖出黄金等。


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国很好地抓住了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入WTO等重大战略机遇,国际收支持续多年保持双顺差

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资源流入。

但有人可能会问,

持续流入的外汇,

为什么基本是由人民银行集中持有呢?

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我国较长时间都实施强制性结售汇制度,

民间留存外汇的比例和金额受到严格管束;

二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长时间都呈单边稳定升值走势,

这给市场主体形成了结汇赶早不赶晚的一致预期,

其中还包括一些资金流入中国纯粹为了套汇赚钱。


市场主体将通过国际收支获得的大部分外汇,

卖给商业银行结汇为人民币,

这从货币基本原理上看,

是商业银行在资产端凭空记账购买外汇,

同时在负债端直接创造出存款货币。

而商业银行基于政策要求和头寸管理的考虑,

又将购进的外汇转卖给央行,

从记账上看,

是将资产端持有的外汇,

转换为持有央行直接创造出的人民币基础货币(也就是银行资产端持有的准备金存款)。


多年来,正是通过上述外汇输送链

央行持续净购入外汇,累积形成巨额外汇储备,同时大量创造基础货币。

央行外汇占款渠道,曾一度是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绝对主力,

甚至贡献率超过100%(即其他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合计净回笼)。


说完外汇储备的来源,再说外汇储备的使用。这有两种情况:


1.
民间从央行购汇,用于支付或留存。


不难理解,外汇储备作为央行资产,

在形成时严格对应有等额的基础货币,

资产、负债两端账务保持平衡。

如果民间因为国际收支活动或自主留存需要用汇,

即上述流程反过来,

商业银行从央行购汇,

则央行资产端的外汇储备、负债端的基础货币会等额减少(消失),

同时商业银行资产端的准备金存款减少、外汇增加。

如果客户又从商业银行购汇(对外支付或留存现金),

则商业银行资产端的外汇、负债端的客户存款将等额减少(消失)。


也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

比如,国家2006年决定成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时,

其操作模式是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

通过商业银行过手后(主要是回避《人民银行法》的限制性规定,

即央行不得直接认购国债),

从央行账上购出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交由中投公司经营投资。需要注意的是,

这一等额置换对应的是央行资产端一增一减,账务继续保持平衡。



2.外汇储备在央行账上,由央行来经营投资。



说实话,钱多反而不易投资。

一是配置压力大,

毕竟要找到足够的良好品种。

我们知道,好东西总是令各路资金趋之若鹜,

咱们能否配置到以及能配置多少,往往颇费周折。

二是主体太醒目,规模庞大的主权投资,

无论投到哪儿一举一动都会引人注目,

甚至会受到投资之外因素的干扰。

三是盈利压力大,

外汇储备投资,安全性、低风险肯定是第一位的,

但盈利性也有要求,若出现投资亏损就不好交代了。


从相关公开信息看,

由央行承担的我国外汇储备投资,

主要去向是美国国债等低风险的品种,

投资收益情况总体良好

但由于公开信息有限,

我们还无法得知有关外汇储备投资的具体操作主体、品种分布、期限结构、币种结构、盈亏金额(包括统一折算为美元或折算记账为人民币时的汇兑损益)等细节情况。


好了,最后回到本文主题。

如果将央行持有的部分外汇储备当作救助款

拿出来分配给需要帮助的老百姓,

首先就会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资产端外汇储备少了,

而其他科目概无变化,

这种情况下,

如何实现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账务平衡?若非要减记相关科目以求平衡,应该减记谁的?


或者这么说,

如果外汇储备减少,

必然要求央行资产端其他相关科目等额增加,

或负债端相关科目等额减少,

而绝不能是单式记账或收支思维下的减少。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

如果真的将央行持有的部分外汇储备拿出来分给老百姓,

老百姓拿到外汇后,

又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卖给央行,

这意味着发生了二次结汇

以及存款货币和基础货币的又一次创造。

如此循环往复,

货币秩序必然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陷入混乱。


直接将央行账上的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

肯定行不通。

但如果将外汇储备投资所获得的部分收益(央行对直接投资损益和汇兑损益如何记账似无公开信息),

用于相关民生项目帮助困难人群,

倒是一个可考虑的现实选择(照理也应该是纳入财政预算间接进行)。

但这与直接分外汇储备,已属于两个不同的命题。

 

 

 

 

 

 

 

 

 

 

 

 

 

 

 

 

 

 

 

 

 

 

 

 

 

 

 

 

 

 

 

 

 

 

 

 

eee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是个认识误区,

估计有人会跳起来回应这个说法怎么可能有问题,甚至觉得这是在挑战他们的货币银行三观


先别着急上火,容我细细道来,看来真实情况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这个说法,

其中的经营货币并无问题,

正如前文所述,

商业银行在满足相关约束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业务新创造存款货币、

实现存款货币转移或导致存款货币消失,

时刻都是在围绕着货币做经营。

金融中介也是一个正常词汇,

因为所谓金融就是指资金的融通,

更具体讲是资金的跨时间和/或跨空间转移,

中介的功能就是让供需双方顺利达成资金交易。


问题是出在把银行经营货币金融中介二者连接在一起表述,

认为商业银行是在扮演货币供应方和需求方二者之间

(或资金盈余方与缺少方之间)达成资金交易的中介角色,

这显然是不完全符合客观实践的,具有一定误导性。


前文讲过,

商业银行开展贷款等资产业务时,

并不需要事先准备好一笔资金以供使用,

不需要直接动用资产端的其他项目资金,

更不需要(其实也不能)去动用负债端的客户存款甚至股东权益,

而是通过无中生有的凭空记账方式操作,

是一个资产创造负债的独特过程。

因此,从资金供应和需求来看,

商业银行并不是在贷款人和存款人之间发挥牵线搭桥、转移资金的中介作用,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银行本身就是资金的供应方,

直接与资金需求方(如贷款人)开展资金交易,并由此获得收入和利润。



 

针对上述理解,有人可能会问,

那存款和存款人的角色哪里去了?

这就涉及到现代信用货币的一个根本原理:

现实中的每一分钱存款,

追根溯源,

都是由商业银行的相关资产业务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相反或其他!

存款在诞生时,

就必然在银行的资产端对应着相关项目,

比如贷款、购债、购汇、投资等;

存款诞生之后,

要么存在某家银行不变,

要么因客户转账在不同银行之间转移,

要么因客户取现、认购银行债券或股票、归还贷款本息、缴纳财政税费等而消失。


立足于经营货币角度,我们也可以拆分为两类情况来理解:


1
、银行凭空记账发放贷款为客户创造出存款,

双方达成资金交易,

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

这种情况下,

银行自身就是资金供应方,

客户是资金需求方。

在这类交易中,并没有第三方中介出现。

当然,

实践中会有一些帮助联络申请办理银行贷款的中介机构(有买房经历且嫌手续麻烦的人可能打过交道),

但这并不是必需,且并非银行的机构。


2
、客户存款被创造出来之后,各家银行为了保障自己资产端所持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的足够补给以增强开展资产业务的能力,

会持续营销抓存款

即努力将其他银行的客户存款给挖过来。

这种情况下,

抓存款的银行自身成为资金需求方,

有存款的客户是资金供应方,

双方还是直接交易,

没有中介机构参与,更没有贷款人牵涉其中。


因此,银行是在与客户直接开展资金交易,

直接扮演供应方或需求方角色,

而不是左手牵着存款人、右手牵着贷款人,

促使这两类人群达成资金交易。


但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

银行除了通过开展相关资产业务、拉存款与客户直接发生资金交易以外,

也会从事一些中介性质的业务,

赚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不妨举4个实例:


1
、银行开展支付结算服务。

各类单位开展业务以及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教育、养老等,

基本都会涉及资金的支付和转移,

而这都离不开银行及银行存款账户在其中的支持。

有些资金只是在同一家银行内记账和转移,

有些则需要跨行记账清算才能完成,

而第三方支付兴起和网联成立后

 
上一条: 重磅万字长文:关于货币体系最全的框架,弄懂“钱的那些事儿”!第四部份(共有五部份) 下一条: 海珠人互联网平台与小镇的故事的原理分析与比较
返回
非诚勿扰 | 虚假事项自担责 | 本网站第三方收付款 | 本网站QQ3535944494 QQ3026373415 | 本网站备用QQ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 联系人人交易用户名:海珠人131819  电话:020-84581863  邮箱:2608682019@qq.com  QQ:2608682019
Copyright © 2015-2024 广州宝园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6106313号 技术支持:广州网站建设[睿网科技]

客户服务热线

(8620)34704725

在线客服